印发烟台市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方案

2022-10-26 00:00

原标题: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方案和烟台市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关于数字经济的工作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势基础,加快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数字经济取得突破性成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数字应用和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具有烟台区域特点的数字经济“烟台现象”。到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较2020年增长30%,达到30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三大数字“新基建”,筑牢数字经济底座。

1.建设高速5G网络。按照《烟台市5G通信专项规划》的部署,建成全市域连续覆盖的5G网络,建设全国5G先用先试城市。加快千兆光网覆盖普及,建成移动网、固网“双千兆城市”。推动IPv6规模部署,形成全市范围的IPv6覆盖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信发展办公室、烟台移动、烟台联通、烟台电信、烟台广电网络、烟台铁塔)

2.建设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加快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电信运营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布局培育移动5G大数据中心、中金(烟台)大数据中心、华为(龙口)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社会化大数据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胶东经济圈区域分中心、东方航天港数据中心、烟台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区域性、专业性大数据中心。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改造,新建数据中心PUE值达到1.25以下。(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进工业互联结点成网。推动烟台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运营,建设100个以上企业级节点,标识注册量1亿个以上。建设好“橙色云”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0个以上行业级或者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0个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推动数字产业化,形成数字经济集群。

1.壮大核心产业。稳步壮大智能终端、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四大产业规模,支持艾睿光电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端软件和大数据两大产业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参与鲲鹏、龙芯、飞腾等国产软件生态建设,根据《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烟办发电〔2021〕117号),对符合标准的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进行奖补。设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政策,对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上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推广进行扶持。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依托骨干企业发展非制冷红外线成像传感器、微电机系统传感器等关键电子元器件。支持莱阳市发展各类厨房用智能终端产品,推动智慧厨电产品产业链建设。重点加快超高清视频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应用推广。推动全市骨干企业量产8K超高清电视、专业摄像机,支持突破液晶中间体、混合液晶、OLED终端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超高清视频产业附加值。积极争创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立完善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到2023年,全市电子信息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1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推进数据产品交易。建设运营好山东数据交易平台烟台分平台,积极探索数据要素流通渠道,依托平台开展数据产品登记交易,壮大本地数据流通市场。(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发展集团)

3.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加快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形成一批公共服务创新载体。推动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卫星遥感应用、可穿戴装备等新产品。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创新中心、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建设,推进虚拟现实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建筑设计、文教娱乐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区块链产业,探索和丰富区块链在电子政务、普惠金融、司法存证、社会信用、医养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新发展。

1.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根据《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农业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十三条的通知》(烟政办发〔2022〕6号),重点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园艺、数字畜禽养殖场、数字海洋牧场、智能“农业车间”等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对通过山东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创建认证的主体,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加快烟台农业农村“一张图”建设并落实落地。加强农业专用传感器、智能决策模型等数字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支持数字农业相关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探索5G技术与海洋牧场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海洋牧场智能化运营。(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2.推进数字制造业建设。加快烟台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工业互联网生态产业链链办的牵头作用,发挥黄渤海新区等区市领建园区、关联园区的产业优势,谋划和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新建化工园区全部规划为智慧园区。推动胶东经济圈数字生态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5年,引入包括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商、产业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和软件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生态伙伴50家以上;在工业互联网及数字文旅、5G智慧应用、智慧城市等领域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与国家工联院、信通院、电子一所等三大院所、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为全市工业互联网提供“智脑”支撑。到2023年,全市企业设备上云实现“应上尽上”。推进船舶、海工装备智慧化发展。发挥龙头骨干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重点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探测设备、船用电子设备、智慧港口物流、海洋软件及信息产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进数字文旅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1861文化园区等国家(省)级示范园区(基地)集聚引领作用,依托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智能化提升项目、中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等,大力培育数字文创、影视动漫、数字演艺、数字印刷等数字文旅产业集群,持续规范著作权和版权登记,壮大数字文旅经济。加大文旅惠民消费投入,推进第六届烟台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市区统筹再发放文旅惠民电子消费券500万元以上,持续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活力。加强数字文旅平台建设,以“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省智慧文旅试点验收为抓手,打通宣传、惠民、销售文旅消费链条。发展新型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网络、数字出版、数字传输、动漫游戏、新型广告装备制造业等新兴广告产业,逐步形成集广告展示、广告企业孵化、广告价值评估、广告功能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广告业发展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4.推进数字电商建设。强化电商载体建设,指导区市加快电商园区、直播基地建设,对接电商平台,推进服务基地和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县域电商服务中心打造供应链基地,形成产业聚集的高地。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组织全市农村电商系列培训,分区市分梯次组织基础实操、进阶提升、考察研学等不同类型培训,培训各类人才2000人次以上。联合全市高职院校建立农村电商产学联盟、专家库,打造农村电商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完善数字化服务,打造一流数字营商环境。完善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住建、数字水利、低碳排放监管等领域应用,推动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到2023年,人均政务云存储资源量不少于10GB,智慧城市建设达到省级四星级标准。支持烟台公安“微警务”平台细化发展,加速“天网”等设备数据接入“城市大脑”平台,提高预知预警预置的能力。依托视频监控和互联网地图对路网路况、流量流向、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动态优化路口、路段、区域的交通信号配时,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升级烟台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并接入“城市大脑”,对城市排水状况、冬季供暖温度、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动态调整、动态治理。(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好市数字经济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决策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议题进行商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

(二)强化平台支撑。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对上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的支持,高水平举办2023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发挥市大数据发展集团作为地方数字经济承接主体作用,外引内联、汇聚各方力量,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烟台现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发展集团)

(三)强化安全保障。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强化基础设施、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步规划、建设、运营。落实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安全审查等制度,明确数字经济领域的数据安全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强化网络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保护力度。(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

(四)强化人才引进。根据数字经济产业用人单位引才需要,结合“名企名校行”外出引才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引才活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组织人才政策“四进”宣讲活动,提高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做好人才待遇落实工作,不断完善人才补贴申报平台,推动申报流程向着便捷化、高效化发展。定期开展企业家培训。(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烟台市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动能,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为引领,以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以下简称“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建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支撑更加强劲、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融合应用更加普及、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面提升我市中小企业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夯实公共网络基础。推进省级5G示范区建设,完成全市范围内5G网络连续覆盖;深化企业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化应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高速稳定专线支撑;普及中小型企业千兆宽带、大型企业及工业园区万兆宽带接入能力,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

——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建设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其他双跨平台5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0个;云应用服务商达到20家,搭建省级云体验中心5个。

——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培育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30家,研发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2000个。

——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面向16条重点产业链,打造100家“小灯塔”企业,将其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带动全市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专精特新发展。

——数字赋能中小企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5以上;上云企业达到2万家,工业设备上云数量达到100万台/套;重点行业中小企业基础数字化应用的比例达到80%。

二、重点任务

(一)强网络基础。

1.优化公共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省级5G网络示范区建设和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网络技术试验及试商用。到2025年,完成5G基站建设2.5万个,实现全市5G信号连续覆盖,重点园区、场所5G信号完全覆盖。积极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增强机器类通信(eMTC)、低功率物联网(LoRa)等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完成全市范围内网络地址资源和接入能力更强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规模部署,推进IPv6在全市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中小企业依托现有互联网域名系统及物联网标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工业生产全要素各环节的信息互通,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市级电信运营商、烟台铁塔配合)

2.加快企业内外网络升级。全面推进中小企业的宽带、网络以及企业车间局域网建设,加强各要素的智能互联。建成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支持IPv6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中小企业采用IPv6、无源光网络(PON)等技术实施工业企业内网改造,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实施宽带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简化专线接入手续,实现连接中小企业的专线提速降费,降低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成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市级电信运营商、烟台铁塔配合)

3.支持企业参与网络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软件定义网络、网络标识解析、工业系统与互联网协同、低功耗广域网等重点方向的标准制定,提供相关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强技术支撑。

4.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开展时间敏感网络、确定性网络、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网络互联技术和解析、信息管理、异构标识互操作等标识解析关键技术研究。鼓励我市相关机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标准的研制及试验验证等工作。引进培育一批关键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面向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领域制定一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整体解决方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5.培育工业软件发展。支持我市中小企业与软件企业加强合作,加大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APS(高级计划与排程)、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等基础共性软件在企业的应用和布局。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等行业,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控制、安全保障等环节需求,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虚拟仿真测试、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行业性、专业性工业软件。鼓励先进制造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和集成服务商,开发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三类工业APP,重点推进优秀工业APP的行业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强行业应用。

6.原材料相关行业。面向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数字孪生等技术,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支持构建行业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装备制造相关行业。围绕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等优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智能制造供给支撑能力提升行动,聚焦研发、生产、质检和供应等关键环节,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提升整车柔性化生产水平,推进供应链数据流与业务流融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消费品相关行业。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鼓励企业挖掘用户需求,推广大规模线上个性化定制模式。支持食品行业在白酒、啤酒、葡萄酒、食用油、调料品等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产品供应链管理、质量品牌评价等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电子信息制造相关行业。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柔性化改造,构建产品数字孪生模型,对生产计划排程、订单管理、质量管控等进行建模分析,实现精益管理。在品牌推广、客户维护等方面实施“平台+精准营销”,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完善联网、交互、远程控制等产品功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强产业带动。

10.带动生产装备高端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推行工业互联网在设备级的应用。通过布设传感器,对装备加工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建模、分析、优化,进而提升设备功能,提高装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加工精度,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产业拐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蝶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1.带动生产过程智能化。面向生产工艺环节,利用工业互联网的联接、计算、分析能力,提高生产运营中各要素的深度赋智和赋值,推动生产向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向发展,倍增放大生产线价值。推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工业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带动产品档次高端化。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和产品价值外溢效应,通过人工智能和灵活的智能制造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促使商品生产模式由流水线式的规范化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个性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加智能化、个性化产品的供给,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赢得客户的信赖和市场的认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档次和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强平台应用。

13.加快应用平台建设。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实现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经营管理。依托持久钟表、广为海洋科技、山东化塑、捷瑞数字等企业现有的面向精准计时服务型制造、智能化水产养殖、化塑产业互联网服务、全程电商公共服务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橙色云、聚通云、腾讯云等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我市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公共服务。支持橙色云、微木云、聚通云、恒远智能科技等本地平台企业,打造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胶东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引进和培育更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依托烟台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及行业“上云用数赋智”提供基础支撑和数字底座,实现统一的数据资产管控与资源调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4.持续推进企业上云用云。支持中小企业存储、计算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上云,鼓励企业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平台系统上云,支持企业协同办公、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业务能力上云,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鼓励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加大云计算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丰富平台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上云服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建平台”与“用平台”双轮驱动,打造资源富集、良性互动的企业上云用云生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5.着力推进试点示范。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制造、有色及贵金属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面向企业网络化改造集成创新应用、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工业领域5G场景应用等方向,每年打造2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或项目,深化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6.支持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市内企业与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大力发展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平台从产品销售、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实现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六)强生态培育。

17.构建应用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内的三大院所,建设胶东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基于区域行业属性,在数字化研发、智能制造、智慧运营和工业物联网等业务领域融合5G、AI、视觉检测等前沿技术为工业场景搭建应用场景,如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视觉检测、机器人应用、柔性生产模拟产线、标识解析应用、数字孪生、安全防护等,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8.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依托胶东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未来三年内,与国家三大院所、腾讯、西门子、中科院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10个重点实验室,打造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工业互联网企业和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实现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建立市区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发展机制,统筹谋划工业互联网相关重大工作,协调任务安排,定期督促检查主要任务落实情况。成立工业互联网专家咨询组,开展工业互联网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工业互联网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提供咨询评估。完善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谋划、营造政策环境、强化协调联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协同推进、统计监测、第三方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各区市政府(管委)要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重点项目库,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区市政府、管委等配合)

(二)强化资金支持。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上云、设备上云。对实现年度新增标识注册量超1000万、日均解析量超300万次的二级节点运营单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免费为我市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产品全业务流程服务、年服务企业数量超过500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三年每年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市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分别给予最高60万元和40万元奖励。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试点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一次性奖励。(市财政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三)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重点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增加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围绕我市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持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先进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烟台银保监分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各区市政府、管委等配合)

(四)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高水平科学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并按有关规定给予科研经费补助和购房补贴支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鼓励通过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汇聚国内外人才资源。鼓励高校与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设置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应用创新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管委等配合)

(五)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务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完善跨界融合合作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市政府、管委等配合)

(六)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制造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烟台,积极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吸引互联网最新科技成果来烟转化、“双创”团队来烟创新创业。持续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鼓励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走出去”,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引导一批智能制造重点骨干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品牌,扩大“烟台智造”市场占有率。(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区市政府、管委等配合)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